关于低调做人的人生感悟:不争为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 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 先要满脑袋, 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人要善于 “延迟满足”。
——王选
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曾说过 “上士忘名, 将名利彻底淡忘; 中士立名, 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 下士窃名, 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 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不争” 指的是不去争抢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越是对于名利操之过急, 反而越是得不到。只有那些淡泊名利的人, 才会在坦然的心境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1975年, 国家正要开展汉字激光照排项目的时候, 王选教授正在家里休病假。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 王选教授时常拖着病体外出查阅资料。虽说这算是一项国家项目, 但是当时并没有项目经费, 条件也很艰苦。为节省复印费, 许多资料都是王选教授手抄的。除此之外, 他还时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而提前一站下车。
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 王选教授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假。但是他从未因此而抱怨过, 也没有为自己争过什么。他十分推崇一句话 “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 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就是最大的酬报, 因为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 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 是一种高级享受。” 这是王选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 王选教授一直淡泊名利,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然而, 王选教授正是因为这种不争名逐利、一心致力于科学的态度, 让他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和无数荣誉。
自古以来, 中国人在名利面前都提倡以 “不贪为宝”、“知足常乐” 的品德。
春秋时期, 宋国有贤人子罕, 官至辅政, 国中有人得了一块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 这人把美玉献给他, 可是子罕不受。献玉者问他“这是一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 价值连城啊! 你为何不要呢?” 子罕听了回答 “我以不贪为宝, 而你以玉为宝, 我们俩应该各安其宝, 请你把玉拿回去吧!” 在子罕看来, 此玉不过是 “刀刃之物”, 有何可羡? 持身不贪, 满足自己值得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品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 许多人恨不得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揽入自己怀中。由于心中的欲望不断膨胀, 人们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 财富越积越多、名声越传越响, 地位越攀越高……在追求利益和名誉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 认为什么都是越多越好。
可事实上, 无休止地争名逐利会彻底摧毁我们正常的生活, 到那时我们就会被囚禁在一个叫做 “名利” 的笼子里, 整天为了 “摆脱”牢笼而使自己疲惫不堪。
三国时期的大枭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华, 文采更是名满天下, 这让曹操有了更换接班人的念头。曹丕得知消息, 问他的贴身官员该怎么办。对方回答 “愿你有德性和度量, 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教, 也就这样了。”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兵征战, 曹植朗诵自己所写的歌功颂德的文章讨父亲欢心, 从而显示自己的才能, 而曹丕只伏地而泣, 跪地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原因,他哽咽说 “父亲年事已高, 还要挂帅亲征, 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默然, 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反过来大家倒觉得曹植只知为自己扬名, 未免华而不实, 有悖人子之孝道, 作为一国之君, 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 结果曹丕还是被立为太子。可是曹植不吸取教训, 不收敛锋芒, 不放低自己的姿态, 仍然高调结交名士, 最终被曹丕置于死地。
处世低调的人知道在名利二字面前有所节制, 懂得适度的可贵。太过于去追名逐利, 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 最终还可能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一个人要求名求利, 立功立德, 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 不能自视有德, 假如处处表现自己有德, 唯恐失去自己的 “善” 名, 那实则就真正已失去了 “德”。同理, 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 就应该先给予别人、帮助别人, 使 “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
当我们放弃了对名利的追逐, 所换来的不仅仅是更加和谐稳固的人际关系, 同时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