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鲤城区必去景点景区,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好玩的方介绍和排行榜,源和1916创意产业、泉州清真寺、泉州中山街、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开元寺甘露戒坛、泉州旧监、唐子城崇阳门遗址、弘一法师舍利塔、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开元寺麒麟壁、泉州书店旧址、泉州佛教博物馆、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欧阳詹故居遗址、泓翰美术馆、石笋公园、顺济桥遗址、市舶司遗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前身是创办于1916年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2011年开园以来,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思路和土地性质、产权、主建筑风格“三不变”的原则,对破旧的源和堂蜜饯厂老厂区进行改造,基本保留老厂区的建筑、路网、景观等格局,运用工业元素,融入闽南地区独特的“红瓦坡顶、出砖入石”建筑文化特色。
泉州清真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俗呼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泉州清净寺是宋代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元末明初,泉州港遭受严重破坏,泉州清真寺仅存艾苏哈卜寺1座。15世纪中叶,泉州穆斯林在恢复该寺时,赵荣立“清净寺”匾于寺额,明正德二年(1507)教长夏彦高募捐重
中山街是骑楼式建筑,于上个世纪初兴旺发达起来,现已经渐渐成长为繁华的商业街。曾有一句话,关于泉州,叫“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指的是建于唐朝开元寺内的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塔和西塔)。“南北一条街”讲的就是中山街。泉州中山街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它是连接泉山门(今中山公园)和崇阳门(今花巷口)的一条主要街道。到了唐朝末期,泉州扩城,中山路的南端延伸到今天的涂门街附近。宋代中山街再次延长,向北到了朝天门(今环城路),往南至德济门,全长约2.5公里,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民国期间,泉州府以“中山路”命名了这条街。中山街是在上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位于鲤城区南俊巷承天寺内。1937年8月,中共闽工委与国民党莆田县党部、县政府、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驻泉州二三九旅谈判达成抗日合作协议。翌年3月下旬,中共闽工委领导的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的原闽中红军游击队,经历“泉州事件”后,从泉州承天寺出发到达福州洪山桥兵营休整,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4月中旬开赴皖南前线参加抗战。1959年10月,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在承天寺内建立纪念碑,碑文为“抗日战争时期闽中红军游击队集中此地改编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
甘露戒坛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开后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始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存建筑系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似蜘蛛结网,结构复杂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飞天,身系飘带,手持乐器、鸣鸣弹奏,翩翩飞翔,与大雄宝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又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据说,全国佛教寺庙唯有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留着戒坛的建筑规制。景点位置泉州市西街开元寺内
泉州旧监位于鲤城区县后街。1949年6月27日,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和委员朱义斌、郑种植、王经贤等研究,决定利用狱中斗争争取到的傍晚七时放风时间,以投石为号,采取内应外合的方式劫狱,由颜嘉祥带领张尚楚、许昔丛、吕清河4名精干游击队员,从内坑前山出发直取泉州城,28日夜,在泉州地下党员许东汉、史其敏的配合下,将被关押在国民党晋江县政府监狱里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和安溪中心县委的重要干部施能鹤、王新整、傅维葵、霍劲波、林泗太五人顺利地劫救出来。这就是震动全省的“泉州劫狱”斗争。“泉州劫狱”斗争的成功,政治影响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敌人
崇阳门亦称南鼓楼,后改名丽正门,遗址位于现福建省泉州市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景点位置泉州市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
1952年3月在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曾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已修复。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一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位于鲤城区南俊路泉州市晋光小学内。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共产党人姚禹玄(张庚)、吕展青(吕骥)和进步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泉州进步话剧、歌咏运动就已十分活跃。抗战爆发后,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音乐团体更加发展,遍及城乡。泉州晋光小学是当时晋江抗敌歌咏研究社等抗日救亡团体经常举办歌咏演出活动的地点之一。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座落在泉州开元寺内东面,与西边的仁寿塔相隔200米对望,俗称“东塔”。镇国塔,塔高5层,平面8角形,高约48米,建于南宋末年,于嘉熙二年建(公元1238),在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塔身结构虽为石质(花岗岩),却是宋式木构的高仿之作,细节一丝不苟。塔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壸门内雕刻着佛陀诞生至成道的故事(与西塔主要为花卉不同)、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门、佛教东传等39幅;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萨、僧人等浮雕。泉州开元寺双塔,构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称之为中国石塔巅峰之作,绝对实至名归!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鲤城区东街菜巷12号陈宅护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销闽中工委,建立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中心县委,泉州的党组织由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书记李刚。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由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南特委,李刚任书记,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由邓贡直代理。1938年秋至1940年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泉州东街菜巷12号陈造成旧宅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4月,“泉州抢米”斗争使一些党员身份暴露被捕,中心县委被迫从东街菜巷陈宅转移到树兜。
“麒麟壁”矗立于开元寺西塔旁边东北侧,原来放置在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建学校才移置开元寺内。在“砸烂一切”的年代,此石壁能逃过一劫实属万幸。据史籍记载,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仔细观赏,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垛各嵌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
泉州书店位于鲤城区中山中路泉州新华书店。1926年12月中旬,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的共产党员唐生、洪平民依靠泉州国民党左派人士陈盛明的帮助,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开办“泉州书店”,出售《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辨证唯物论入门》等书刊和鲁迅、茅盾的文学作品,成为泉州地区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店员有白黎华、白黎明和洪赤农等。书店于1927年4月泉州“清党”期间被查封。
泉州佛教博物馆总投资六百余万元人民币,全馆建筑面积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建有殿、堂、房、舍几十间,均系木面结构,殿宇五重,中间三进采用蜡角式建筑,其中戒坛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对山门的一条中轴线上,与东西两厢的钟、石雕廊房建筑相连接,浑然一体,布局严谨,气象庄严,朴实壮观。五重殿由几十根巨型石柱支撑,琢磨精雕,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尤以各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新颖,堪称内地佛教博物馆之冠。“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评价。素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蕴藏着无数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珍品。在党和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爱国路。1934年,党在龙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陈氏)为地下交通员。同年,国民党军第9师李延年率部进驻泉州,残酷“清剿”红色据点,许多革命同志被迫隐蔽起来,等待时机,傅示家即陈氏四房祖厝便成为党的一个隐蔽处。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泉州地下党领导人粘文华、辜仲钊、朱汉膺、吴天亮等都曾到此隐蔽过。他们一方面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宣传革命道理,另一方面想办法扩充革命队伍,共发展地下群众30多人。在极端困难的岁月,傅示一家人为确保隐蔽同志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联络其他地下党
位于市区甲第巷95号的欧阳詹故居,是一间庙宇,庙宇门口挂着一个“欧阳詹故居陈列馆管理委员会”的牌子。辖区负责人及泉州市文史专家均表示,这里并非欧阳詹的故居,其故居已经不在了,遗址是如今的源和堂宿舍。几年前有人租了庙宇的三楼,作为“欧阳詹的陈列馆”。为了方便市民前来参观,就挂上“欧阳詹故居陈列馆管理委员会”的牌子。后来陈列馆搬走了,却把牌子留下来。欧阳詹的故居是在甲第巷,为三落四间张的“手巾寮”厝。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初,这位名人的故居就消失了,后来有关部门在甲第巷里立了一方石碑,以纪念欧阳詹。地址:泉州市鲤城区甲第巷95号类型:古迹
泓翰美术馆是集展览、交流、收藏为一体的专业展览馆,位于泉州市新门街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36号楼。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36号楼类型:美术馆展馆展览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电话:0595-22281966官方网站:http://www.hhthl.com/社交帐号:开放时间:10:00-19:0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石笋公园是开放式公园。整个公园绿草荫荫,古树浓密,接官亭一侧的潭水碧波荡漾,是一个原生态公园。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笋。石笋高约4米,由七段大小不同的花岗岩迭垒而成,圆锥体自下而上渐细而尖秃,底座有斜线纹雕饰,石面雕琢粗糙,造型奇特古朴。石笋北宋即存在,南宋时王十朋作诗即有“刺桐为城石为笋”句。因石笋的存在,故晋江干流流经此段名笋江,横跨江上的桥称“石笋桥”,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内的另一著名景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接官亭”,创建于宋朝,传说为迎接宋幼主莅泉而建,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宫内现存有明朝探花、书法家张瑞图亲
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为泉州知州邹应龙以来泉的外国商人资金建成。桥呈东西走向,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桥墩为干砌条石,上部结构为石梁,两侧有扶栏,花岗岩梁桥,长约150余丈,宽1.4丈,桥墩31个。造桥时,泉州古城南门——徳济门内有奉祀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原名顺济宫,顺济桥因此而得名。顺济桥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其中西侧残留6个桥墩及连续的桥面,东侧残留4个桥墩及部分桥面,中间部分仅余1个桥墩尚残存有一定高度,其余桥墩仅在低潮期间可露出部分石块。顺济桥是古代泉州通往晋江的“孔道”,为研究泉
市舶司遗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我国现在重要的古海关遗址。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院落整体在面阔89.4米(方向72度)、进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区间之内,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市舶司遗址范围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遗址旁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市舶司遗址,既是古代泉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