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做事有责任心:几点建议(下)
培养建议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的责任心不仅表现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更要表现在做错事时是否能勇敢的承担后果和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公共物品,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一定要道歉和赔偿。当然,道歉和赔偿是孩子应该负的责任,而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小过错就打骂孩子,这只能导致孩子以后再做错事后以逃避的态度来对待。
一位母亲对女儿责任心的培养很重视。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女儿突然想起来,今天在学校借了同学的笔记,但是忘记还给同学了。母亲知道后,就赶快让女儿给同学打电话,看什么时候方便给对方把笔记送过去。母亲告诉女儿:“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儿后来说到:“这件事对我以后责任心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是小事,父母一定要要有教育敏感度。比如,孩子们在相处时出现的不愉快,父母引导他们各自反省,反省本身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又如,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父母不要责备,让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一定要让孩子给对方道歉并赔偿物品。这样,孩子渐渐就会形成负责任的习惯。
培养建议五:不要一味迁地就孩子
父母可能因为太爱孩子,而忽略孩子的细小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孩子的小错误也就一味迁就。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因为孩子没有办法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什么是责任。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让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很有责任感。”
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理解,但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茨格拉夫人认为:“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就像一种合作。父母可能会给孩子立定一些规矩,或者大家会提前说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当孩子没有遵守的时候,父母是会让孩子以一定的形式为此事负责,还是算了不计较了?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所以,父母在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轻易迁就,让孩子负责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
培养建议六:帮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
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父母对此,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责任心。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因为让事情圆满地结束其实就是责任心的表现。
小刚的母亲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小刚经常忘记。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想着如何帮助小刚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妈妈就让小刚在本子上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他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孩子的好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做事善始善终是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会让孩子做任何一件决定的时候,都想到要为后果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小结】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生活、工作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但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特别是当孩子没有担负起责任的时候,父母有能力察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责任心不强,就不会认为不负责任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自然无法提醒和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所以,在教育子女的同时,父母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