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无锡必去景点景区,江苏省无锡市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好玩的方介绍和排行榜,无锡崇安寺、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冯其庸学术馆、龙池山澄光寺(禹门禅院)、周培源故居、宜兴卢忠肃公祠、无锡植福寺、宛山云庆寺、无锡七云寺、无锡胶山寺、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孙冶方故居、王昆仑故居、潘汉年故居、宜兴南岳寺、磬山崇恩禅寺、蜀山显圣禅寺、宜兴瀛园、荡口三公祠、大潮山福源禅寺,江苏省无锡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无锡崇安寺
无锡崇安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安寺是无锡最古老的寺院,它和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南京的夫子庙齐名。这里原来是清净的佛教圣地,后来无寺有名,发展为商业繁华区,成为无锡市中心的代名词。崇安寺相传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宅社,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改为寺院,命名为兴宁寺。宋太平二年(977)改为崇安寺。清干隆时封为静慧寺。以后几经毁建,辛亥革命后,神像陆续被毁,房舍改作它用。崇安寺旧址东起盛巷、新生路,西至中山路,南起观前街(今人民路),北至县下塘。建筑群主要有:山门,上有贴金砖刻“梁溪首刹”、“吴会名胜”等题字,两旁塑有哼哈二将。解放后被拆除,并在原址建造了第一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山遗址博物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山墓群为依托,在特大墓葬邱承墩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专题博物馆,重点开展鸿山遗址出土文物的展示和研究,吴文化展示和研究,以及邱承墩的原址保护和展示。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工作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保护、高效率建设”的宗旨,邀请国内名家和权威机构,开展了一系列设计工作,其中博物馆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建筑设计工作室负责,博物馆展陈设计由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建松负责,博物馆周边景观设计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所负责,邱承墩本体保护设计由南京博物院负责。博物馆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
冯其庸学术馆
冯其庸学术馆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其庸学术馆是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文化建设工程,座落于惠山区前洲街道。惠山区前身属原“华夏第一县”之称的无锡县,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腹地,南临太湖,北倚长江。全区面积3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17万人,常住人口58万人,是“长三角”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板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8亿元;财政总收入129.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1779元;农民人均收入17468元。无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近年发现原始文化鸿山文化,出土大量珍贵文物。3500年前,周文王之兄泰伯来这里斩荆拓荒,开创了吴地文化。诞生过顾恺之、倪云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龙池山澄光寺(禹门禅院)
龙池山澄光寺(禹门禅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宜兴市龙池山澄光禅寺(又名禹门禅院),地处茗岭龙池村,距市区35公里。据称,澄光禅寺建于宋咸淳年间,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在山上玉阳X旁,凭虚阁右,内供观音大士像。中院在龙池山之畔,由邑令丁懋建修茸。永乐年间御赐大藏经一部,慈仁太后赐金观音一尊,金蓝一只。下院背山临峁。明隆庆初年由僧慧澄重建,名士万士和撰记,万民表书,文彭镌碑,时称“三妙碑”。清康熙南巡游龙池山御笔亲书澄光禅寺,后制匾额蓝底金字与山门照壁墙五个大字“面南看北门”相呼应。澄光禅寺鼎盛之时有常住僧人达千余单,时称江浙八大业林之一。由于历史诸多原因,澄光禅四亦几经兴废。“文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培源故居位于宜兴市芳桥镇后村,周培源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有建筑三进,占地750多平方米。1987年周培源将故居捐献给宜兴市政府。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第一进面阔四间14米,进深六架8米,前后有卷棚。第二进四间二层楼,面阔14.3米,进深七架7.5米,南侧有走廊一架。其楼下原为故居的厅堂,楼上为周培源和家人的卧室。二、三进之间有天井,天井内有水井一口,东西两侧为二层厢房,西侧厢为楼梯间,可通达二、三进的二楼。第三进为转楼,正面四间二层,进深六架6.4米,东西侧各为三间二层楼,与主楼连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宜兴卢忠肃公祠
宜兴卢忠肃公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无锡植福寺
无锡植福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植福禅寺位于位于无锡市东南方锡山区荡口薛思娘桥桥边,距无锡市中心15公里,植福禅寺始建于公元1869年。兴盛时期,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曾是无锡一座著名的护法伽蓝道场。素有“植福庵”之称。时过境迁,文革中植福庵土地被占,仅剩一个破旧小院落。三间石棉瓦大殿及一个戏楼和一口藻井。改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植福禅得以重建。新建的植福寺,占地二十亩多,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古今兼融,南北相揉。既有北方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那种飞椽翘角、亭台楼阁式的小巧玲珑。植福禅大殿系硬山顶平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51米,进深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宛山云庆寺
宛山云庆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庆寺,坐落在无锡羊尖镇西南部的宛山南麓,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云庆寺曾是一所规模宏大、香火极盛、名冠江南的古刹。传说云庆寺的头山门在钓渚渡河畔的关王殿(现是旱田,仍叫关王角,河岸边留有瓦砾和石驳岸的痕迹),后山门在宛北脚下,绵亘三千米许。全寺有关王殿、弥勒殿、藏经楼等,几十所殿堂组成了山环水抱、宏伟壮丽的寺院群体。总计有5048间殿舍,僧众1000余人,庙田千余亩。寺内古木参天、花草葱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香火鼎盛时期,钟鼓齐鸣,梵音缭绕,香客摩肩接踵,不绝于途。尤其是清明时节,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似潮水般涌来,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无锡七云寺
无锡七云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吼山七云禅寺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寺,坐落在无锡商务区锡东第一山吼山南麓。交通便捷毗邻京沪高铁无锡东站,距离苏南硕放机场8公里,沪宁高速无锡东出口3.8公里。虽身处繁华之地,七云寺始终保持古道遗风,晨钟暮鼓,道风清正,道场庄严。传说吼山奇异的天象频生常有七朵彩云依山显现,俗称“七彩云”南朝文人曾在此山刻下“佛驾七云天边来,缘系十方布慈悲”。所以此得名七云禅寺。七云禅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1500年历史,在时空的变迁中几度兴盛。明朝时期七云寺香烟鼎盛,远道而来进香的香客多以船为交通工具,频临吼山浜俗称烧香浜。高峰时曾有数百条船同泊的奇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无锡胶山寺
无锡胶山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胶山寺位于胶山西山坡,始建于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历史,这里原为萧庄,梁萧侍郎(佚其名)故宅,内有一泉,侍郎以此涤砚,名“涤砚池”(宋天圣邑令苏绅建有砚水亭)。梁天监六年(507)舍宅建佛寺,名胶山寺,太清间名“胶山弥勒寺”。隋大业五年(609)重建。唐代佛教天台宗第九祖高僧湛然(711~782),号荆溪,宜兴人,曾至胶山寺居住说法讲经。湛然圆寂后,寺中住持名其讲经处为“湛然堂”。唐咸通中,寺经大规模改建,寺院西向依东峰,与惠山寺相对,神奇巧合。北宋至道年间,改称胶山兴化寺。南宋建炎中,无锡人抗金名相李纲请奉祀先祖,改额“崇亲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诸水本教授的西式私宅。抗战时期,无锡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与苏南人民的抗日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苏南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抗战爆发后,日伪军重兵控制这一地带,国民党也派出第二武装忠义救国军到苏南,力图恢复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而在无锡广大城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抗日武装,到1938年上半年,共有游击武装39支。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党组织派王承业(又名王仲良)到无锡重建县委。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孙冶方故居
孙冶方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冶方纪念馆位于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玉祁礼社街121号,为缅怀、学习孙冶方,1997年7月,玉祁镇党委、镇政府在文昌公园内筹建了孙冶方纪念馆,馆名由杨尚昆题写。2008年孙冶方诞辰100周年时,玉祁镇党委、镇政府对礼社孙冶方故居(孙冶方养女李昭不同意此认定)进行了修缮,并将孙冶方纪念馆搬迁至故居内。故居房屋为清代晚期建筑,前后五进,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系砖木结构。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无锡玉祁礼社村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5岁投身学生、工人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王昆仑故居
王昆仑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昆仑故居即“七十二峰山馆”,在今无锡市鼋头渚公园内。原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的太湖别墅中的一幢建筑。1985年王昆仑逝世后,无锡人民为纪念这位既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共产主义战士的著名政治活动家,特将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王昆仑故居”亲笔题名。王昆仑青年时代曾在此研读革命书刊,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8月,为推动建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经与王昆仑为首的南京读书会商议,决定联络上海、南京等地抗日救亡骨干20余人,以王昆仑亲友到无锡避暑消夏的名义,在太湖边鼋头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
潘汉年故居
潘汉年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宜兴南岳寺
宜兴南岳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岳寺,位于江苏省宜兴市郊西南七公里的南岳山。南岳寺建于齐代永明二年(484),时谓“南岳禅寺”,为江南一座古老名刹。南岳寺称为“南岳揽胜”一景,是古时荆溪(宜兴旧称)十景中“铜峰叠翠”、“阳羡茶泉”两景的组成部分。南岳寺近周名胜古迹尤多,宋代岳飞与金兵大战一百余合的“百合场”,遗址即在寺麓坡下,宋代名将狄青墓址华表犹存,现为宜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代宰相陆希声的足迹与诗文;有晋时周处射虎的“流环桥”、“射虎墩”等。南岳古寺历经兵火摧残,抗日战争时期几为日军烧尽。改革开放后,经宜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加以修缮后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
磬山崇恩禅寺
磬山崇恩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湖滏镇镇的磬山崇恩禅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寺,据《宜兴县志》旧志记载:“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岭,见四周山峰叠嶂,形似莲花,其中上坡地,状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僧惊叹不已,遂掘基建寺,得一玉器,观其形似钵,击其声似磬,僧视之为宝,因命此山曰磬山,寺曰磬山禅院。”《江南通志》记载,明末,高僧天隐禅师重修磬山禅院,他当时有弟子四人,其中箬庵、玉林最为著名。清顺治十七年,玉林奉诏入京,在内廷说法,被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初年,皇上命重臣护送其回到宜兴,并改磬山禅院为崇恩禅寺。从此,崇恩禅寺的佛学大为兴盛。天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
蜀山显圣禅寺
蜀山显圣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之际,宜兴素有“禅窟”之称,蜀山则擅荆溪之胜,大游览家苏东坡居士,归老独山,躬耕二顷田,见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脱口赞曰:“此山似蜀”。自此宜兴独山易名蜀山,显圣禅院就座落于这蜀山东麓,山水对峙,秀不可掩。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在此遇太湖股匪追击,途经蜀山,当时蜀山陈氏三姐妹,见情况紧急,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乱草堆中,刘秀因而得救,三姐妹为保贞洁而自溺于蜀山东麓金鸡滨。刘秀称帝后,为报救命之恩而建庙纪念,并敕封为圣母三姑夫人庙。清乾隆年间改称为“显圣禅寺”,该寺于文革期间被毁,今在原址重建。交通指南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宜兴市丁蜀镇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
宜兴瀛园
宜兴瀛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瀛园原名行园,坐落在宜兴城内南大街城隍庙左侧。瀛园是一座小巧玲珑、具有江南特色、全城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体以行和”之义,故取名“行园”。该园总面积达203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3平方米,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庭园虽小,但颇具江南园林特色。该园原是谢庭扬的私人住宅,部分是储振的“竹荫轩”旧址,后遭兵毁。邑人买谢、储两姓旧宅,辟为城隍庙花园,取“瀛洲仙境”之意,改名“瀛园”,疏池叠石,池仿西氿之形,含蓄有韵致。进大门是一条紫藤架走道,园正中是荷池,池北面有腊梅,香气馥郁,是一株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荡口三公祠
荡口三公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公祠坐落在鹅湖镇南新桥边,由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以及无锡知县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公祠中有思泉亭、学海书院、望月楼以及遗爱堂、致斋所、衍庆道院。思泉亭筒瓦攥尖顶,承以四根圆角方柱,亭内古井一口,名为思泉井。亭旁墙上嵌有《思泉亭记》碑刻一块。祠屋一进,三间七架,两侧分置明代大学士王世贞、清代状元顾皋等所撰石刻碑记共八块。庭院内西侧墙上嵌有步弓石一块,“步弓”刻于三块叠置的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大潮山福源禅寺
大潮山福源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源禅寺隐于宜兴东南第一峰大潮山之松竹中,距市址约五十里,始建于宋景定间。元末毁于兵灭。明洪武初年,雪庵净禅师顾瞻遗址。悯兹废坠,罄捐衣钵之资及众裒施,鼎建一新。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钦取雪庵净禅师赴京校勘经典,殿堂廊庑渐废。正统年间,其徒道性恐其久颓,而毁先业及隳教基,乃重修殿堂。正统十二年,令其徒智贤具奏准将已废福源寺旧额,移于大潮山重镇山门。景泰四年,太子太傅渔隐府君,爱其山水清胜,作生圹于兹,工既告毕,乃市材召工为重修之,延僧明琛为主持,明琛復募资续建,以广其宇之未补,并特上京师求记。时四朝元老,当朝宰相,徐溥撰有《重修福源禅寺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