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
首页
泸溪县资讯
泸溪县特产
泸溪县景点
泸溪县学校
聚集行业
地方服务
泸溪县资讯
旅游景点首页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泸溪县
泸溪文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溪文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溪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泸溪县,泸溪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73年泸溪二中在建球场时,挖出有石斧、石锛、刮削器、追击器、石锄与多种容器陶片及螺狮壳、兽骨等实物,经湖南省博物馆、厦门大学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文物,现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内。
上一篇
能滩吊桥
上一篇
猴子坡红军烈士墓
本方链接:
http://www.web258.cn/jingdian/show/i43530.html
泸溪县周边景点
京兆堂
京兆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京兆堂位于泸溪县达岚镇岩门古堡寨,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山区古楼。京兆堂以红砂岩为墙基,呈椭圆形状拔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外围防御攻势。中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相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的部位,无不体现工匠的高超技法。彰显着朴实真性,技法独特,生机盎然的个性和情感精神,堪称湘西田园建筑式的典范。京兆堂以田园式的建筑典范呈现在人们的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能滩吊桥
能滩吊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能滩吊桥是中国公路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悬索桥,它采用空心圆柱式铸钢桥塔、铸钢链条吊索,主跨80米,位于湘川公路的湘西能滩(距矮寨约60公里),由周凤九老先生设计,始建于1936年,是昔日湘川公路上的咽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有重兵把守,1949年刘邓大军挺进西南、1950年47军湘西剿匪都从此经过。洗溪镇:梁家潭乡、八什坪乡、洗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洗溪镇泸溪县辖镇。1949年属和安乡,1950年属四区,1956年析置洗溪乡,1958年为洗溪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1万。镇政府驻洗溪,距县城21公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浦市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江西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早期修建的会馆或同乡会都以“万寿宫”命名,寄以江西同乡“福寿康宁、子孙发达”之意。明末清初,浦市外来经商的江西人日益增多,所以就集资建造了这座会馆,作为江西同乡办事歇脚的去处。旅居浦市的江西人如遇到天灾-或生意亏本等困境,亦可向会馆申请支援。会馆沿沅水而建,位置上有地利之便。厅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被建造得富丽堂皇,屋顶也做了特殊的处理。虽然已年久失修,但仍然能看出当时的辉煌与繁华。山墙仍然保持原样,诉说着一百多年的沧桑往事。除被当作议事厅之外,厅堂还作戏台之用。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梁家潭土家族民宅
泸溪县梁家潭的土家族民宅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山地建筑的特点。此建筑建在山地之上,采取了填方、吊脚的方式解决山地高差问题,充分尊重和适应了地形条件。与一般土家族民居不同的是,主屋和吊脚楼两部分不是成直角相交,而是前后平行排列。主屋为原有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建于填方的砖石砌筑的平台之上;吊脚楼建于约四十年前。建筑以木材主要材料,采用中国南方常见的穿斗式构造。门窗刻有传统木质雕花,吊脚楼栏杆风格淳朴。主体建筑与周边环境天然融合。建筑的主人为世代生活于此的农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辈和晚辈合族而居。由于新建建筑原有建筑的采光通风受到一定影响而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高山坪古驿道
高山坪古驿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山坪古驿道,位于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由湖南省文物局2008年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古驿道长三十余公里,始建于明代洪武和万历年间,是朝廷与苗民冲突和苗汉融合的产物。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苗族地区的控制,驿道应运而生,以利于传递信息和运输军需物资。清乾隆和嘉庆年间,由于湘西地区爆发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事,驿道的军事价值对清王朝更显突出,高山坪古驿道便在此时得以拓展延伸。古驿道中途建有两个驿站,驿道在泸溪境内长度约为六十华里。据记载,这条驿道延伸至凤凰境内。“由高山坪经都歧,越三湾岭和三层坡,出永兴场,马路口到凤凰县城,共一百七十里。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浦市四合院民居
泸溪县浦市镇曾是个繁荣的码头,码头边船来船往造就了一时的辉煌,曾有“小南京”之称。如今繁荣的码头景象已不复存在,昔日富庶的家族业已沉寂,然而走进表面看来平平常常的街边门面,穿过狭窄而灰暗的房门,幽深的大宅却仍隐约记录着昔日的繁华。镇上有名的吉家大院、周家大院等,都是这样藏于普通街巷后的古老大宅。浦市街道的尺度很亲切,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的是古老而幽暗的一层砖木民宅,往往当街的都是可以做些小生意的门面。走过这第一层灰暗而低矮的门面,空间豁然开朗,一栋高耸的大宅门出现在眼前,围墙与大宅门立面围合成一块稍显狭窄的天井空间,加强了大宅院门的威严气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泸溪下湾遗址
泸溪下湾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湾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北郊,沅水左岸一处低矮台地上,在武陵山脉深处。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该遗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人类繁衍生息。其中,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泸溪下湾遗址原名“下庵”,地处沅水中游,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浦市古镇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侧)一处低矮台地上,属于云贵高原东北部边缘低海拔的山间盆地,沅水经遗址东缘往北注入洞庭湖。2018年2月26日,泸溪下湾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浦市镇古建筑群
浦市镇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随着浦市商业的发达,各行各业大户纷纷涌现,最为出名的有吉、李、梅、曾、文、聂、龚、姚、福、苏、瞿、潘等多家富商,其资产多则百万两白银,少则也是十几万两,他们纷纵用赚来的资金建造毫宅。据考证,浦市仅“三井三厅”(注:当地俗称“天井屋”)就有124幢之多。李家的宅室占地20余亩,有12井12厅,并有后花园和游泳池(由于历史变迁,现已荡然无存)。明末清初,吉、李两大户毫宅建设气派:李氏在浦市下湾单桂巷的巷口处修建的“李氏宗祠”,气派雄伟;吉姓的“三座半”大院排列在镇街口的吉家头,蔚为壮观。这些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建筑风格
湖南省湘西泸溪县
LINK
地方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