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南京必去景点景区,江苏省南京市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好玩的方介绍和排行榜,日本神社旧址、福昌饭店旧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基督教圣公会圣保罗堂、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汪兴祖墓、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陈裕光旧居、姚南村明墓石刻、高淳周氏宗祠、水阳江水牮、洪保墓、魏家村土墩墓群、菊花台抗日九烈士墓、吴良、吴祯墓、南唐钦陵和顺陵、萧伟墓、萧融墓、颜氏家族墓,江苏省南京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日本神社旧址,位于中国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1号,五台山体育中心东侧,原为侵华日军仿照日本东京--而建的南京神社,设计者为高见一郎,为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春兴工建筑,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年竣工。神社坐北面南,为砖木结构建筑,柱跗式台基、方形外廊柱、宽而矮的歇山顶、黑色瓦、杏黄色的墙壁、褐色的窗户,属于典型的日式和风风格建筑。正门及侧门两侧均有两只石狮子,保留完好。抗战胜利后,神社改为中国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堂;解放后归江苏省体育局(原江苏省体委)使用;神社附属建筑也逐渐被拆除,只剩下正殿和侧殿,现以列为江
福昌饭店系民国时期南京市最高饭店。福昌饭店是南京市著名的“老字号”饭店。1932年,由浙江著名富商丁福成兄弟出资,并与德国洋行合资在南京市新街口筹建,寓“福泽四海,昌隆四方”之意,故命名为“福昌饭店”。1935年建成后正式开业迎宾,后轰动南京。1945年以后,该建筑一度又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俱乐部使用。1952年,南京市政府接管了该建筑,并由市交际处负责管理。1966年,该建筑一度又改名为“胜利饭店”;1993年,该店恢复旧名,并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撰店名,现代著名人士如黄炎培、华罗庚、溥仪、溥杰、杜聿明及卢森堡等,先后在此入住,
民国时期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位于建康路朱雀路(今太平南路)口,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城南办事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均为江浙资本家集资创建,合称“南四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的时间在“南四行”中为最早。其总行于1915年在上海建立;1917年在南京开设下关办事处;1921年7月,改为南京分行;1933年4月10日,迁至建康路自建行屋营业;1937年11月27日,迁往武汉;1938年6月,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15日在建康路原址恢复营业;1952年10月歇业。该行主要经营存
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位于南京白下路155号,白下路太平南路的交叉口西北侧,现为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该建筑建于193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建筑形式,墙体以耐火砖砌就,立面通体呈金黄色,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门厅设于道路转角处,上为钟楼,入门右转为通高的营业大厅,并以内廊联系上部房间,在地下层、一层和二层各设有一个库房。1921年南洋华侨集资在上海创立中南银行,1929年成立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抗日战争时期银行内迁,原址相继作为汪伪国民政府实业部和粮食部,1946年3月中南银行恢复营业,并经营至1952年10月。1960年曾用于开
基督教圣公会圣保罗堂位于太平南路396号,是南京市基督教现存最早的一座大礼拜堂。建于1922年,原属圣公会,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主建筑大礼拜堂又叫(圣殿)为典型的欧洲乡村式教堂风格,高11米,通面阔八间34米,进深11檩13.47米,建筑面积485平方米。大礼拜堂东侧紧靠钟楼,钟楼总高18.2米。从1910年始,美籍传教士季盟济就在马府街、门帘桥(今太平南路)一带赁屋传教,1912年购置现址,1913年动工建造一座小礼拜堂,约可容纳一百人聚会,命名为圣保罗堂。1920年季盟济回美国时,有一位美国圣公会的信徒,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
国立中央图书馆是民国政府教育部1933年正式开始筹备的国家级图书馆。1933年4月21日,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正式成立,蒋复璁被任命为筹备处主任。筹备处租赁了南京沙塘园民房为办公地点,1936年迁往珍珠河畔的成贤街48号院落内,这年9月1日,对外开放阅览室。1937年8月,因日军轰炸,筹备处奉命西迁重庆。准备“以身殉书”的蒋复璁亲自押运,一路上沿着长江流徙,每驻一地便设立办事处,开放阅览,俨然一所流浪的图书馆。1938年初,筹备处抵达重庆,随即开设参考阅览室。次年3月,又疏散到四川江津白沙镇,并在镇上设民众阅览室。1940年8月1日,
汪兴祖墓,位于南京市北郊中央门外2.5公里处的一小土山南麓。1970年10月由南京市博物馆发掘整理,为一长方形0-式券顶砖墓,墓上有封土,呈长条形土墩,长15米,东西宽10米,高约4米。墓室南北长8.39米,东西宽2.9米,高4.51米,分上下两层,每层又间隔成前后两室,下层为平顶式,高2.15米,宽2.9米,前室长4米,后室长3.9米,内部均仿木建筑结构,用砖、瓦作出柱、枋、斗拱等饰物;上层为券顶式,高2.36米,前后两室的长宽与下层相同,墓底不铺砖系黄土地。墓壁用砖叠砌成须弥座,须弥座上砌陶质柱础和圆形倚柱,倚柱之间联以额坊,上砌
南冬瓜市3号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上海路的西侧小山坡上,该建筑为一处独立院落的西式风格建筑,楼高三层,黄色水泥拉毛外墙,坐北朝南,墙内建有壁炉,人字形坡架,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现为古南都饭店经理办公室用房,保护状况较好。据查,该建筑原系张光析(此字有误,等作重查)在南京的私产,后转卖给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作为馆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裕光旧居始建于1920年,由陈裕光的父亲陈列明所建,1941年以后归陈裕光所有。该建筑坐南朝北,大门向东,西式风格,砖混结构,楼高三层,另有地下室一层,计有房24间。解放后,该建筑曾为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曲钦岳等人所居。基本上保持着原有风貌,保存状况较好。1989年,陈裕光去世后,该建筑房产权归其子女所有。1995年7月12日,该房产捐赠爱德基金会所有。翌年,该建筑经过修整后,为爱德基金会使用。现保护状况较好。陈裕光,号景唐,1893年3月7日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宁波,随父迁家南京,1905年入南京汇文书院附中求学。1911年入南京
姚南村明墓石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姚南村。村北面。1958年发现。原墓规制颇大,墓前石刻有:享殿基石、龟趺、石碑、石坊、文臣、武将、石马、石虎、石羊、石狮、石望柱等。1982年整治。现存石羊二、石虎二、石麒麟二、石马二、文臣二、武将二,残缺部分已于1984年修整。原墓址祭殿屋基平台等历历可见,尚有一长50米、宽20米之荷花池遗迹。因神道被毁,墓主失考。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进,清时毁于兵火,现存的周氏宗祠仅一轩及后进,建筑高大,用料讲究,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为清咸丰年间周氏族人筹建。砖墙周氏,为三国大将周瑜后裔。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载,周瑜曾居住砖墙相国圩。周瑜死后,吴主孙权将周瑜长子周循招为驸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砖墙)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降旨,为周察夫妇建造驸马府。周氏宗祠在
在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有着国内罕见的古代护堤防洪水利设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阳江水牮(jiàn)。始建于明代的砖墙镇水阳江的护堤水牮数量多,规模大,保存好,被誉为国内罕见的古代护堤防洪水利设施。它们屹立在水中600多年,阻挡、分流洪水的侵袭,并于2011年升级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砖墙镇相国圩的水牮是在近年的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位于江苏高淳县与安徽宣城市接壤的水阳江东南大堤临水一侧,系为避免皖南山区洪水下泄直冲相国圩堤而构筑的护堤防洪水利设施。普查人员在上自水碧桥、下至大花滩约7公里的范围内发现9个用土石构筑的挡水之牮,它们均置
洪保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由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洪保墓地处祖堂山南麓三阶台地的最上层,空间较为局促。因此,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墓园保护区的面积只有1300平方米。根据专家论证会的建议,新方案中墓园的规划面积有所“扩容”,同时保留了墓穴原有中轴作为墓园的空间轴线,尽可能维持了原有墓穴的空间感。洪保墓园利用所处台地的高低落差,设计出三层“观光台”——从下至上依次是入口广场、墓道入口平台和观览平台,形成不同空间层次的游览空间。底层的入口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
魏家村土墩墓群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时代为西周—春秋。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中华门外菊花台上有抗日九烈士墓。墓园坐落在台的正南坡,墓丘面南,9座墓排成一字,似摺扇形,每座墓丘均以混凝土浇筑,平均长2.65米,宽1.85米,略为高出地面。这里松柏长青,象征着烈士们坚贞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景仰。各墓均书刻墓主人的职衔和姓名,这九位抗日烈士的名字是:中国驻马拉总领事馆总领事杨光泩、领事莫介恩、领事朱少屏、主事卢秉枢、随习领事萧东明、随习领事衔领事杨庆寿、随习领事姚竹修、甲种学习员王恭玮,以及驻山打根领事馆领事卓还来。他们都是原国民政府派驻菲律宾的外交人员。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偷袭
吴良、吴祯墓在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南京电影机械厂内。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因避朱元璋(名国瑞)讳,改赐名良。死后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追封江国公,谥“襄烈”。吴桢,良弟,初名国宝,赐名桢,字幹臣。死后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吴良均为明初开国功臣。吴良墓在厂区大路北侧,西向。墓已于1958年、1965年进行清理发掘,墓前现存龟趺—(碑已缺),高1.1米;石羊二、石虎二、武士二;武士头戴战盔,身披重铠。虎头鸾带上镌刻缠枝莲花纹。这些石刻均半埋在土里。吴祯墓在厂区大路南侧,西向。1952年、1983年清理
南唐钦陵和顺陵墓在江宁县东善乡祖堂山南,距南京(中华门)23公里,为南唐烈祖李昪与皇后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的顺陵。钦陵偏西9度,顺陵偏东5度,两陵相距50米,均座北朝南。现地面已无建筑遗存。钦陵规模较大,陵墓上部为一圆形土墩,高约5米,直径30米。墓门外有石灰粉饰的八字砖墙,中为拱形墓门,表面涂朱。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系仿地面木结构房屋式样,在壁面上砌出柱、梁、斗拱等,平面呈长方形。前、中两室为砖结构穹窿顶,东西各有砖砌侧室l间;后室墓穴为石结构叠涩顶,东西各有石砌侧室3间,主侧室三进13间,互有券门贯通。墓道
梁南平元襄王萧伟墓,在南京东北郊尧化门外周家山北家边,东距甘家巷约3公里。萧伟,字文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八子。南齐时,历任晋安王参军,都督,雍州刺史。天监元年(502)封建安王。天监十七年改封南平郡王。累迁侍中,左光禄大夫,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大司马等。中大通四年(532)死,赠侍中,太宰,谥曰“元襄”。墓前遗存石柱二,石柱原埋地下。1978年底,尧化乡乌龙村北家边社员劳动时,在农田里发现残石柱一段。1979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对石刻及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神道石柱二。东柱残存柱身、柱础等;西柱残存柱盖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在南京市东北郊张家库西南,距甘家巷萧秀墓约2公里,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萧融墓在建康城北10公里北城乡。萧融,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南齐时历任豫章王行参军,鄱阳王行参军,太子舍人,江夏王主簿等职。齐永元三年(501),齐东昏侯萧宝卷诏令萧融随其兄萧懿饮药自尽,年30岁。中兴二年(502),追赠给事黄门侍郎,梁天监元年(502)追封桂阳郡王,谥曰“简”,同年十一月葬于弋辟山。天监十三年(515),其妻王慕韶死,十一月祔葬萧融墓。萧融墓前现存石辟邪二。东辟邪较完整,头微偏,长3米,胸宽1.45米,高3.92米。西
颜氏是指东晋右光禄大夫颜含及其后裔。颜含字宏都,琅琊临沂人(《晋书·孝友颜含》误为莘人),从晋元帝渡江,侨居江乘,“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葬今南京新民门外老虎山南麓,也就是地方文献所载“靖安道旁”。《景定建康志·风土志·诸墓》载:“颜含墓,左光禄大夫,西平侯颜府君、葬靖安道旁”,在其下考证说:“含乃唐时贞乡十四世祖”,并说“古碑于靖安道旁,乃颜延之文,墓不知所在”,至唐大历七年(772)颜贞卿就原龟趺上重建墓碑,碑全文1185字,其中缺3字。1958年4月,鼓楼区土建工程队在老虎山麓取土时,先后发现安成太守颜谦妇刘氏墓(1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