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面向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必须两者结合进行。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業补充标准分析入手,提出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评价内容和指标层次复杂和量化难得特点,选用核查表法对专业类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系统评估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全面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

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社会对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的专门性认证,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自2006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以来,相关专业陆续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实践证明,专业认证对教学行政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2013年,《华盛顿协议》全会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工程教育正式与国际接轨。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主要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教育部主管。2016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全票通过了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转正申请,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

工程教育认证有一整套评价标准,申请认证的专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在自评的基础上,才能接受认证协会的评估。交通运输类专业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为更好地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国际接轨人才,必须接受专业认证的考量。论文在省重点专业建设和验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建设效果评价方法,为今后专业建设提供支持。

2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标准分析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下面以2015版介绍。

2.1通用标准解读

通用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人才培养、学生期望建设。强调目标导向,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都有明确标准。提倡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等。

2.2专业补充标准解读

每个被认证的专业,除了满足上述通用标准以外,还需达到认证协会设定的专业补充标准。补充标准不与通用标准冲突,主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提出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下面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主要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

(1)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包含的知识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标准详细列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除标准以外,还可以设置专业补充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工程实践类课程必须满足达成培养目标需要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具备完整的工程实践大纲、指导书、实践报告。实习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具备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其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毕业设计(论文)应材料齐全。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应数量适当,保证指导质量。

(2)师资队伍

从事专业课教学主讲教师,原则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除外)。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0%。教师应每3年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不间断地参与科研工作实践。

(3)专业条件

标准规定学校或所属院系资料室中应具有满足专业学生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应拥有支撑本专业教学的实验场地和设施设备,满足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内容和学时要求,开放运行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建设年限在3年以上。实习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对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有足够的理解。

3交通运输专业类建设方案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的建设要求,按专业类为单位提出建设目标,提出相应建设任务。

3.1建设目标

用三年的时间,整合本专业类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两个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后建成省内一流、华东地区领先、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

注重保持和发扬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评价方面的优势,发挥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各自长处,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契机,结合我校林区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独特优势,打造交通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和运输与物流工程三个重点方向。在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管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形成明显特色与优势。

3.2建设任务及措施

结合建设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标准,并邀请了国内著名高校有关教授,进行了多次研讨分析,已经形成了比较详细完整、可靠

上一篇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能耗来源及差异分析
上一篇 深度学习的模型搭建及过拟合问题的研究
本方链接: 1003/article/show_3112.html
PRODUCT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