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和评估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航运人才培养的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中国创新型航运人才需要实施跨学科合作的培养模式,分析了实施这一培养模式所需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创新型航运人才; 跨学科合作的培养方式 ;保障和评价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24

自2008年以来,我国航运业一直处于低迷期,造船行业寒冬不断持续。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放缓,进口量的减少,散运市场也面临着动力多余和需求疲软的告急现象。2016年全球航运巨头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损失,世界航运业掀起了“并购浪潮”。

1 我国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1.1 全国高校航运人才培养现状

早在2011年年底,全国就有114所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总招生规模达43913人,其中有15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航运类专业,招生人数为5723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开设航运相关专业主要是为了填补专业设置上的空白,因此在航运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并不显著。而作为国内两所专门培养海事人才的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在专业和学位设置上都以传统的航运专业为主,侧重于技术和操作层面。[1][2]

另外,国内航运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科”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为主,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以学科为基础开展,按照每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對学生进行培养。这一模式能够展现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深入,从而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讨论和考核,最终为学生的理论和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过分侧重课堂讲授,使得学生的实验或实践与理论学习比例不协调。[3][4]

1.2 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设置过于传统,学制也太过统一。比如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航运经济、海事仲裁等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学制上也未因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不同而异。第二,课程多而旧,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实际情况的需要。第三,教学模式不是以人为本,授课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天性。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和繁荣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首要资源。航运人才的培养关系着航运业发展,因此为了航运业的复苏和更好地发展我国航运事业,具有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2 相关概念

2.1 跨学科培养模式

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的构造形式,而这种构造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5]一是单个方式,即相应的教育教学要素本身就体现了跨学科。比如现在美国很多大学里的专业、学位和课程等都是跨学科的。这也是狭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二是组合方式,即通过某一教育教学要素的跨学科组合达至跨学科的效果。例如辅修双学位,可以是学位涉及分属不同领域的学科或者是课程包含两个不同学科的内容组合。这可以视为广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两种组织方式都指向于一个目标——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2.2 创新型航运人才内涵

创新型人才在本质上就是要拥有吐故纳新的创造能力,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自身的智慧和发挥能力,不断从事创新活动,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的新看法、新思维和新方法。基于此,创新型航运人才的素质要件[6]如下三点内容:第一,在人格特点上,创新型航运人才应该有着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优秀的个人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第二,在知识水平上,创新型航运人才需要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第三,在能力结构上,创新型航运人才应具有科学的创新观念、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理性的创新思维。因此,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同,创新型航运人才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培养模式。

3 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3.1 外部保障机制

3.1.1 政府加强对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质量评估[7]

衡量高校航运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标准是要满足企事业单位航运类岗位的需求,政府要想对高校航运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监控并得到保障的主要途径则在于有效的质量评估。因此若想实现评估标准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表现为成立面向社会、面向行业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评价委员会。一方面,要落实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对各高校采取周期性检测;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评价的反馈机制,只有双向的评价考核才能指导并改进培养模式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还可以允许社会中介作为第三方对航运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外部公正性和社会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的有效反馈。

3.1.2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航运人才的保障机制[8]

首先,高校与企业达成合作意识既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又可以实现两者资源的最佳互补。一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和进行科研的基地,能否将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否利用学术研究缔结出经济效益,是衡量其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在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为创新思想、实际操

上一篇 跨学科管理类专业航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
上一篇 基于杜邦分析法对航运企业的绩效评价
本方链接: 1003/article/show_3020.html
PRODUCT 相关产品